2014年,Facebook收购虚拟现实技术显生产商Oculus,公开表示进军虚拟现实(以下简称:VR)领域,让全世界VR从业人员都激动不已。国内更是掀起一波创业热潮,从资本到市场,似乎一夜之间都要为之沸腾。
资本总是紧跟热点,从去年开始,上市公司投资该领域也屡见不鲜。今年初,《证券日报》曾就VR行业现状做过一次深度调研,揭露了行业水平参差不齐的乱象。随后,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也先后宣布了自己的VR战略和团队,狂热的资本开始降温。
VR硬件创业70%已倒闭
过去一段时间,一批VR企业相继获得融资,迅雷CEO邹胜龙曾表示,VR是下一个能出现几家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的风口。
即使在风口上,也不是所有公司都能飞起来,硬件创业公司的日子就不太好过。VRZINC创始人刘云告诉《证券日报》记者,在过去一年中,70%的VR硬件创业公司都倒闭了,2014年中国共有200多家做VR头盔的公司,2015年只剩下60多家。
对于这一观点,大部分业内人士也表示认同。5月中旬,记者在北京望京的一栋写字楼里再次见到焰火工坊的CEO娄池,与两个月前相比,他对自己“内容创业”的选择似乎更加笃定了,“相比做硬件来说,做内容的成本更低,资本也更为青睐。现在残酷的现实是,这段时间内,一小部分硬件领域创业公司拿到融资,得以继续生存,而相当多的创业公司在融到钱之前就倒下了。这是一个行业洗牌的过程,相信下半年还会再洗出去一批。”
而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也表示:“我们也找代工厂做了几个VR移动端产品,其实,目前,国内移动端产品同质化严重,70%来自同一家代工厂,大家的区别仅在于标签不同。”
实际上,目前国内有近百个VR眼镜品牌,同质化极为严重,一位互联网行业分析表示:“由于VR设备市场接受度不高,所以线上仍是主要分发渠道,虽然各个厂商都为自家的产品开发了独立的APP,其实不同的眼镜和APP之间是可以互相兼容的,这便给山寨产品提供了滋生的空间。而与暴风魔镜等知名品牌相比,山寨厂商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控制。”
硬件创业触礁,内容创业无法起飞
在业内人士看来,硬件转内容的最大原因就是成本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告诉记者,目前在国内做硬件十分烧钱,“一方面底层设备是国外的,创业公司只是做个壳,形成一个设备而已,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,所以成本依然高昂;另一方面,硬件量产的成本也非常昂贵,但现实的窘迫是,VR的爆发属于市场推动,并不是需求推动,所以即使产品量产完成,市场需求不强也很难消化。”
由于硬件产品的粗制滥造,导致用户群体严重不足,即使有好的内容,也无法推广。内容创业,目前而言,还为时太早。现在做内容创业的公司,很可能会成为第一批的牺牲者。
王啸判断VR真正的爆发至少要到2018年。不管从投资、还是创业角度来讲,提前两三年进入市场,这是非常重要的,这个时候可以有机会选择切入点。但也不宜过早,如果提前五年,公司基本上活不到那一天。
王啸还表示,进军VR领域,一定要选好角度,不要做大公司做的事情,研发投入太大,那种偏行业,偏基础设施的行业,反而有先发优势,比较容易做一些。
在王啸看来,VR肯定会起来,但在什么时间起来,需要大家有基础的认识。身体跟虚拟世界的连接,就是虚拟世界。逃避现实是每个人难受的时候,都会做的事儿,人们玩游戏也是为了逃避现实。回到VR,第一波起来的也会是VR游戏以及偏色情类的东西。
虚拟的对接,分成三个方面,第一个是输入,手柄、体感,包括类似于跑步机、自行车的虚拟输入设备。第二部分是输出,就是声音,类似于像椅子,有过山车的感觉,都是输出设备。第三个是内容,分游戏和视频,对创业来讲投入产出太难,这一部分很少有创业者出来。